
数码艺术家推荐的滤镜公式,艺术滤镜相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数码艺术家推荐的滤镜公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数码艺术家推荐的滤镜公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光元件的大小与变焦倍率的关系是什么?
感光元件的大小与变焦倍率有密切的关系。给定某个焦距,在不同的感光元件上,会有不一样的视角。比如,90mm在135全画幅上已经是一款长焦镜头了;但是,在玛米亚67那样的中画幅上,是标准镜头;而在大画幅上,则是广角镜头了。
因此,焦距并不是唯一决定视角的因素,还要跟传感器的面积相配合才行。其实也可以将我们日常所说的“变焦”的概念进行一个更为细致的划分,可以划分为光学变焦以及数码变焦。
狭义地说,只有光学变焦才能算是物理意义上的变焦,数码变焦的实质只是裁切了感光元件的面积,有时,还要插值。插值这个概念相信不少理工科大学生很熟悉,是否想起了被《数值分析》课支配的恐惧?
那么,等效焦距怎么换算呢?公式有些晦涩,我们还是用实例来解释吧。
全画幅相机的传感器的尺寸为36.0×24.0mm,其对角线长度是43.26mm;M43卡口的尺寸是17.30×13.00mm,其对角线长度为21.67mm;二者对角线长度的比值为2。那么,M43卡口上物理焦距为25mm的镜头,在全画幅上等效为50mm的镜头。
所以您就算吧,卡片机上,用小底可以轻松实现较长焦距的等效。
对于你的疑惑,先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吧:***若有一大一小2个房间,要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照明度,那么大房间需要的窗户面积自然要比小房间需要的窗户面积大。
对于照相机,不管是什么画幅,多大的感光元件,在同一个场景下,相机测得的曝光参数都是相同的(不考虑实际器材的差异,理论上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只要相机的快门、感光度ISO组合相同,那么光圈值也是一样的。因为光圈值本身已经考虑了镜头焦距和感光元件尺寸的影响。
光圈值 AV=镜头的焦距/镜头光圈直径
依据上面的公式,我们来看看相机镜头口径、光圈与焦距的关系。就拿***镜头中的70-200mm f2.8全画幅镜头来说,它的光圈直径必须满足:
φ=镜头焦距/光圈值 =200/2.8=71.4mm。这与实际使用中,该镜头适配的滤镜口径为φ77是一致的。
(佳能 70-200 f2.8L镜头,滤镜直径 77毫米,镜身最大直径88.8毫米)
但若是APS-C画幅的镜头,***设同样是200mm等效焦距,f2.8最大光圈,那么它的实际焦距是200/1.5=133.3(佳能相机系数为1.6),它的光圈直径必须满足:
φ=133.3/2.8=47.6mm,同样的等效焦距和最大光圈,口径比全画幅镜头小了很多。取同样的参数是为了便于分析对比,在实际产品中C画幅镜头是没有这样的规格的,我们用一支佳能的微单镜头EF-M 18-150mm f/3.5-6.3 为例,它的长焦端已等效35mm的240mm焦距了,但它的光圈直径只需要:
φ=150/6.3=23.8mm,所以C画幅的微单相机镜头可以做的口径小,重量轻(当然对于单反相机,考虑到镜头接口的兼容性,C画幅的相机镜头实际镜身直径还是比微单的要大)。
摄影:常见糊片原因及解决方案有哪些?
常见糊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对焦不准确;二,快门速度不够;三,上脚架时未关闭防抖。四,拍摄时手抖。
那么怎么尽可能做到不糊片呢?我们针对上面几点一一来解决。对于第一点,对焦问题,这个好办,其实我们人的眼睛看东西时也是在对焦的,就像现在,我看着手机屏幕,那远处就是模糊的,反过来,看远处时手机就模糊了。只要对我们要拍摄的物体进行精确对焦,不要对到前景或者背景上去就没问题了。很多初学者没有对焦的概念,拿起相机对准就把快门按下去,出来的照片多半都是糊的。
第二点,快门速度不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调大光圈、增加感光度。我们可以参考快门速度值,基本上要做到快门速度为镜头焦距的倒数。这只是个理论数据,因人而异。要看有没有帕金森,有没有抓过麻雀~
第三点,防抖建议在手持拍摄时才启用,上脚架时可能起反作用。尽量关闭。
最后,手抖,按快门时尽量屏住呼吸,手臂夹紧身体。避免手臂悬空,更不能拍摄时晃动。
我没有相机,都是用手机拍照,就对拍的照片不清晰说说自己的感受。
1.首先是拍摄时拿手机的方法不对,手抖照出来的照片肯定是模糊的,自己真实感受用手机音量键进行拍摄相对稳定。
2.拍摄时要对准你所拍的主体用手指点主体,手机就会自动聚焦,待聚焦好了,我是用的华为手机聚焦好了有个像光圈一样的标志就会变成***,这时再按下快门就不会糊片了。如果聚焦时间不够就会产生糊片。
3.手机距离拍摄主体在5cm和10Cm之间时,不用手指点击拍摄主体的话拍出来的糊片也很多。
4.拍场景的时侯不能用大光圈,进光太多拍出来的也是糊片。
总之预防糊片,就是拍摄时手不能抖,聚焦时间要够,按快门的时间要准,手指要多点击几次拍摄主体,不要乱用大小光圈。我也是个小白就仅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献丑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答: 拍摄时造成糊片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原因解决的方法不同,这些摄影教程中都有介绍。但今天不对这些教程重复的方法进行归纳和列举,只分享其中一个本人提出的摄影概念——“危险快门速度”。它可以解决即使利用脚架拍摄也因快门及防抖系统造成的拍摄照片品质不高或拍糊的问题,希望大家从我的分享中有所收获。
什么是危险快门速度呢?它是一个速度值的范围,我总结得到的经验公式是:“(10/焦距)秒”至“(1+焦距/100)秒”之间。下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说明。
摄影:蔡昭林(醒哥)
我们都知道什么叫安全快门速度,也都知道用焦距的倒数去计算判断安全快门速度。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危险快门速度。所谓的危险快门速度是指在***取相机稳定措施后依然不能确保拍摄足够清晰的快门速度。打个比如,即使你已用了三脚架,你使用了这种快门速度拍摄,就很有可能将照片拍糊,特别是使用中长焦拍摄时。这就是许多爱好者拍摄长焦时,感觉自己的照片总拍不清晰的原因。象上图这张拍于美西布莱斯峡谷的风景照,使用长焦拍摄,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拍糊。
大家都知道,为了手持的稳定性,一些相机机身和镜头上都有防抖系统,这种防抖系统是为了确保手持拍摄时能更稳定。在拍摄中当相机从不稳定到稳定过度时,都会有一段不稳定的缓冲期。另外,对于单反相机,在快门打开时,反光板也同时打开,但反光板的打开会对相机产生振动。当拍摄中使用危险快门速度拍摄时,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对成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将照片拍糊。
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使用脚架拍摄时要注意关闭稳定器及让反光板预先打开。但多数人都很容易忘记提前关闭稳定器及预先打开反光板,即使记得了,在拍下个场景时又忘记设置回来。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其实只要避开使用危险快门速度,这些问题就得到解决。
根据本人使用佳能单反相机及镜头的经验,危险快门速度大约在“(10/焦距)秒”至“(1+焦距/100)秒”之间。例如当焦距为400mm时,危险快门速度约在1/40秒至5秒之间;当焦距为30mm时,危险快门速度在在1/3秒至 1.3秒之间。当然,这是一个经验值,不同的器材可能略有差异。
糊片,是指拍摄过程中因不当操作而产生的虚糊图片,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糊片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原因:手抖模糊的照片,整个画面呈现模糊状态,几乎没有清晰部位,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没有达到安全速度;二是身体摇晃或按快门时用力过猛;三是使用劣质三脚架引起抖动。
解决方案:一是如果手持拍摄必须保证达到安全速度,即镜头焦距的倒数,例如使用200MM焦距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最低应达到1/200秒以上;二是纠正不当的拍摄姿式,运用指肚部位轻按快门,同时屏住呼吸;三是使用性能良好、结构扎实的三脚架。
(摄影/夏雪)
原因:一是对焦点过暗或过于平滑光亮缺少反差,都可能出现聚焦失败;二是相机设置“释放优先模式”时,即使没有聚焦也可以拍摄,实际上还没有聚焦过程。
解决方案:一是选择明亮又具有明显反差的物体作为对焦点;二是将相机的“释放优先模式”改为“对焦优先模式”,这样只有对焦准确后才能按下快门。
(摄影/夏雪)
原因:一是对焦错位,例如拍摄人物时,对焦点没有对在人物上,而是对在前景或背景处;二是当相机设置为“多点对焦模式”时,相机以最近主体对焦,对焦点也可能无法对在需要表现的主体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数码艺术家推荐的滤镜公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数码艺术家推荐的滤镜公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ejingshachong.com/post/27960.html发布于 2024-07-11